欢迎您访问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中和论道  新闻速览
新闻速览
哲学沙龙—“中和论道”第一百一十八期:任万明副教授做“戴震的道德哲学及其现实意义”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4-12-28

        2024年12月19日,“中和论道”第118期在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4楼报告厅举行,本期讲座主题为“戴震的道德哲学及其现实意义”,由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任万明副教授主讲,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杜海涛副教授主持,张海龙副教授担任与谈人。讲座吸引了校内外诸多师生热情参与。

 在讲座伊始,任老师首先对戴震的生平、学术贡献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提要式说明。

 在讲座的主体部分,任老师分别就戴震的天道观、人性论、德性论、理欲观及其对程朱理学理欲论的批判、戴震道德哲学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

   任老师指出,在天道观上,戴震认为阴阳五行是道之实体,道即阴阳气化,生生不息,宇宙万物源于气,其产生和发展遵循一定规律。人道与天道相互贯通,人道体现于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与道德准则中,是物与则的统一。有别于宋明理学,戴震认为道与理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理是气化过程中的条理,具有秩序性和条理性,理是分理、条理、情理和道德真理。在人性论方面,戴震认为人性由血气和心知组成,血气关乎情感和欲望,心知则体现人的认知能力,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心知。戴震批判程朱理学的性二元论,强调人的自然性和道德性是一体两面,人的自然本性包含命、性、才三个方面,人的社会本性包括欲、情、知三个方面。在德性论上,戴震罗列了仁义礼和智仁勇两个序列,仁义礼对应的是客观善,是外在规则;智仁勇对应的是主体善,是内在德性。戴震认为知识在道德生成中起重要作用,以 “仁且智”作为最高道德理想。

   在戴震的理欲观及其对程朱理学理欲论的批判方面,戴震认为,程朱将理视为超验本体,漠视道德原则与社会生活的关联,造成苛责君子、纵容小人、普遍虚伪等社会危害,以至于导致“以理杀人”的恶果。戴震运用自然与必然这一对范畴论述理欲的统一性,认为自然是必然的本源和基础,道德准则源于人伦日用,自然又必须提高到必然、归于必然,否则就会出现道德偏失,从而将自然欲望与道德规范统一起来。理欲的统一性体现在个体在立身行事过程中应该和能够做到絜情和同欲。理欲的矛盾性源于私与蔽,“去私莫如强恕,解蔽莫如学”,通过恕道和学习,可以克服情欲方面的偏私和认知方面的蒙蔽。在戴震道德哲学的特征与现实意义方面,任老师认为,戴震重视识与道德的关系,戴震道德哲学的特色和优势在于重知,他看到现实生活中道德灾难的根源不仅仅在于情欲的放失,也由于认知的偏颇和武断。戴震重知主义的道德哲学,对当下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过程中正确处理知识与道德、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具有鲜明的启示意义;同时,戴震既重视平民百姓感性生活的合理性,又强调理解和接受理性规则约束的道德意义,这对解决社会规范与人性需求的冲突矛盾等问题亦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在讲座的与谈、提问环节,与会师生就戴震道德哲学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从文本角度看,程朱理学对于理欲的处理比较圆融,那么,戴震对程朱理学理欲观的批评到底具有何种合理性?有的员工对此表示疑惑,对此,任老师一一予以解答,他强调应结合时代背景,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看待戴震的道德哲学及其相关问题。

         最后,主持人杜海涛副教授对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及与谈人与提问者的基本观点进行了简要的总结,至此,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王华禹;审核:张海龙,王珅)